兒科

哭不停的寶寶,心事誰人知?面對「嬰兒哭泣高峰期」不焦慮

張恩菩醫師 8076    
TAGS

  凌晨兩點的急診室,來診的患者少了下來,卻有一對夫妻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來掛號檢傷。「妹妹從12點多醒來就一直狂哭到剛剛,尿布也換了,奶一個小時前也喝完了,現在我們怎麼輪流哄她就是沒辦法安靜下來,她到底怎麼了?!」媽媽用焦慮無助的語氣敘述先前的狀況,夫妻兩人口罩上都掛著深深的黑眼圈,雙眼寫滿疲憊。在我們對話的同時,臂窩裡剛滿一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安靜的沈睡,小小臉蛋上的表情彷彿正沉浸美夢當中...

  嬰兒出生後前三個月是哭泣的高峰期,平均每天哭鬧的時間落在68到133分鐘;而且有九成五的家庭,在喜迎寶貝的頭一個半月,每天可能有4小時的時間都被這個新成員的哭聲所縈繞。無論是不是新手爸媽,任何照顧者在面對哭得聲嘶力竭,而且無法被安撫的孩子時,難免會手足無措、焦急、沮喪。而當孩子被帶過來急診或門診評估時,完整的診察也通常顯示寶寶是健康無礙。

  過去我們常稱這樣的哭鬧不止為「嬰兒腸絞痛」(Infantile colic),定義為「一個星期有三天以上的日子哭鬧超過三小時,並持續超過三星期」。我們也可以用「嬰兒哭泣高峰期」(The Period of PURPLE Crying),去理解在嬰兒正常的發展過程中,都有可能經歷這樣一個過渡階段。「PURPLE」代表了這個時期特徵的簡寫:
「P」─ Peak of crying:從兩週大開始,寶寶哭泣的時間逐漸拉長,通常在第二個月到達高峰,在第三到五個月趨緩
「U」─ Unexpected:哭泣的時間點難以預測,說哭就哭、說停就停
「R」─ Resists Soothing:哭泣時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被安撫
「P」─ Pain-Like Face:哭泣時表情看起來好像很痛苦
「L」─ Long Lasting:哭泣持續的時間很長,一天可能超過五小時甚至更久
「E」─ Evening :常在傍晚或夜晚時哭得最慘

  雖然大哭時的嬰兒常因不斷吞入空氣而肚子鼓鼓脹脹的,同時全身用力而表情痛苦,彷彿肚子十分疼痛,這樣的哭鬧的背後,可能是多重的因素所導致:餵奶量不足或過量、餵奶時吞下太多空氣、需要拍嗝、牛奶蛋白過敏、乳糖不耐症、腸道蠕動過快/痙攣、腸道微生物菌叢改變、產前產後的二手菸暴露、對於環境中的聲光刺激過度敏感...等等。

  因此,持續提供寶寶最容易消化吸收又有益於免疫力的「母乳」,是哺餵的最佳選擇,而媽媽可以同時避免食用容易產氣或致敏的食物(例如豆類、堅果、蔥蒜韭菜、奶製品、小麥製品等等)。如果母乳量不足必須補以配方奶,可以選擇有水解蛋白的奶粉,以降低可能的牛奶蛋白過敏反應。另外有實驗顯示,補充了益生菌羅伊氏乳酸桿菌菌株(Lactobacillus reuteri)的寶寶,相對於未補充的對照組,平均哭鬧時間較短,腸道發炎指標Calprotectin數值也較低;其他不同菌株功效的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,家人若有意願,可斟酌挑選適合寶寶口味的產品作補充。

  除了哺餵層面的調整,在一般日常的照顧手法上,除了先確認哭泣的孩子是否尿布濕了、肚子餓了之外,可以試試看減少環境中刺激的光線或聲音、給予親餵母乳或者安撫奶嘴、使用嬰兒包巾、抱著孩子走一走、輕柔的撫觸或按摩、溫柔的對他說話或哼歌、或者幫孩子洗一個舒服的溫水澡。在這樣陪伴寶貝的過程中,保持冷靜與耐心,就算寶寶始終無法安靜下來,也不必因此感到內疚。照顧者如果在過程中忍不住感覺到越來越焦慮或憤怒,可以請其他家人換手照顧孩子,或者將孩子暫放在一個安全的環境,先離開現場兩到三分鐘,並專注在「穩定、緩和自己的情緒」的放鬆技巧上(比如深呼吸、喝杯熱茶)。照顧者也可以時常將自己的感受與家人朋友訴說,彼此支持、打氣。請千萬記得,絕對不要在盛怒中搖晃、責打、罵、或者用枕頭棉被蓋住寶寶的口鼻,柔弱的嬰孩會因為出血、窒息留下永久的後遺症,甚至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。


  因為每個孩子先天氣質不同,在經歷「嬰兒哭泣高峰期」時,哭鬧的程度會因人而異,或者也可以視作每個寶寶表達自我的方式本就會各有特色。只要家人願意耐心的陪伴孩子度過,「嬰兒哭泣高峰期」的哇哇大哭並不會造成孩子任何短期或長期的傷害。如果寶寶平常時的膚色、體溫、活力、餵奶、與大小便狀況都與平常無異,便不必擔心。當然,如果對寶寶不間斷的哭泣感到不放心,也可以隨時尋求小兒科醫師的協助。我們會仔細問診與檢視孩子,找尋是否有胃食道逆流、尿布疹、肛門裂傷、腹股溝疝氣嵌頓、泌尿道感染、鵝口瘡、中耳炎等等其他病因正在造成寶寶的不適,並提供後續的檢查與治療。